close

學生畢業後接軌就業的時期,普遍大家放在心底的質疑是:我所學的一切是為了考一份證照,或是實際使用在相關工作場合?如同二十年前博文學長在KUB-X光攝影間告訴當時是實習生的我:「如果我找一個高中生,花一個禮拜教他就能上手。那你有沒有想過,你學這麼多是為了甚麼?」

最近的日子在閱讀《超速學習》,這本書很妙,作者聲稱他在一個月學會素描、一年學會四種語言以及完成MIT四年課程。本書運用了許多語言學習為例,模式足以泛用於其他項目。這不是速讀或記憶法之類的書籍,強力拆解『學習』這件事,運用不同思維、技巧把效率提升。其中也不乏人們常聽見的,要學會美語英文最好的方法一二,第一是生活在英美語言地區,所見所聞都是不熟悉的聲音與詞彙,強迫自己學習。第二是交個運用英語或美語的對象。

在書中法則三提到『學習遷移困境』讓我很有大的反思,學習遷移是指在A(譬如學校)學習的一切,是否能移轉到B處應用(譬如就業職場)。就如同跑步運動員知道怎麼做重訓,卻無法把重訓得到的效益移轉到跑步上頭。這也點破在學校英文系拿到第一名的學生,為什麼踏入教職卻不一定會是最好的英文老師。讓我想起朋友的職場學習計畫,朋友為增加自己在公司的薪資,所以努力地去修課程並取得證照,最後在基本薪資上有加薪,但他也明白地告訴我:「學了,但是不懂怎麼運用,也沒機會應用。」學識是否能移轉成為職場能力,想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答案。

史考特‧楊提出幾個作法,統一概念是『直接了當的學習』─如果你是為了證照,就必須為證照展開學習,而不是為了職場技術而學習;其次是暴露於真實情境的學習,譬如踏入英語世界的新手,球員必須先打一場球試試膽子跟能力;其三是模擬學習,駕駛飛行器的新手飛行員,或是跟刀的手術實習生。最後則是透過菁英跟班、強迫自己成長,學會圍棋的你不停地與高段位的棋手對弈,得到回饋(責罵)而逐漸成長。

根據早前的一份資料,畢業生直通就業市場的存留率大概只有六成上下,意味如果有一百個人讀A科,最後大概只有六十個人在其相關產業打拼,其他四十人則是跨向其他領域。這四成人口不乏,受制於家長指示就學(興趣不合),在就業市場自我疑惑,對該產業的實際就業與想像有出入。有些人跨出原本產業侷限,找到新格局。有些人則無法在自由市場取得一席之地。

《超速學習》談的是學習,但史考特‧楊想談的,是透過學習得以尋覓不同、甚至更好的未來,而不是服膺於傳統,譬如傳統的學習方式、學成直通就業市場。許多成功學、自我成長,或者是葛拉威爾的書都會有意無意提到『反傳統』這件事,譬如沒從大學畢業的比爾‧蓋茲或是馬克‧祖克柏就是津津樂道的例子。比爾跟馬克就像是特例中的特例,擁有中獎十次大樂透體質的人,然而,學習不一定是金錢導向,但絕對是理想導向,透過學習,我們不一定更有錢,但會有更多的選擇。